几个月前,我科皮肤影像中心来了一位做皮肤镜检查的李奶奶。原本,李奶奶只想看看脸上的一块“斑”(经检查确认为脂溢性角化,俗称“老年斑”),但检查过程中,李奶奶唇部上方看似“色素痣”的一处皮损却引起了检查医师的注意。
从外观上看,李奶奶脸上的皮损绿豆大小,蜡样光泽且隆起,“色素”分布不均,局部还可以看见微小的血管扩张。医生询问李奶奶后得知,这个“斑”大概三年前才出现,因此,高度怀疑其为基底细胞癌。后经检查发现,该处皮损符合典型的基底细胞癌皮肤影像表现,李奶奶的组织病理也确诊为基底细胞癌。术后,李奶奶的病理提示皮损处切缘干净,目前没有复发表现。基底细胞癌(BCC)是一种源于表皮基底层和附属器的常见皮肤癌,虽称之为“癌”,但是惰性程度高,生长比较缓慢,转移风险小。由于其外观上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等良性疾病相混淆,且一般没有什么自主症状,因而容易被患者忽视,甚至有的患者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带“癌”生活。由于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紫外线暴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70%左右的基底细胞癌都发生在面部,15%发生在躯干。我们这里就针对相对常见的临床表型进行具体说明:结节型(80%) 通常发生于面部,表现为粉红色或肉色的丘疹,呈蜡样、珍珠样或半透明状,通常伴随着血管扩张,皮损边缘常常隆起,类似“盆地”或者“火山口”样的改变,并且可以存在破溃或者溃疡的表现,生长比较缓慢,预后较好。浅表型(15%) 好发于躯干,表现为颜色不均的斑片或者斑块,可伴随轻度脱屑,皮损的中央可有萎缩的表现,边缘也会有环绕中心的半透明丘疹改变。浅表型的肿瘤细胞多局限在表皮,生长比较缓慢,预后较好。硬斑病样型/浸润型(5%~10%) 可以发生在面部或者躯干,表现为光滑、肉色或淡粉色的丘疹或斑块,质地通常较硬,边界不清,可以有萎缩及破溃的表现。该型有侵袭性生长的趋势,预后相较前两种较差。
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一般没有特别的自觉症状,因此不利于早期诊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大家需要提高警惕:
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儿童期、青春期特别容易长一些色素痣,肤色白皙的人群更加明显,这大多是良性的黑素细胞痣,注意观察即可。但是30岁以后,色素痣的发生会较前减少,如果发现面部突然长了“色素痣”,大家可以对应“ABCDE”方法先自我判断: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或者自己无法评判就建议前往医院就诊,以进一步明确良恶性。2.有长期日光暴露或者特殊接触史的人群需要注意突然出现“疹子”。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紫外线辐射、长期砷暴露、电离辐射等相关。如果是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护的人群一定要警惕暴光部位出现的皮损。此外,长期暴露于砷以及曾接受电离辐射暴露的人群也要注意是否有异常的皮疹出现,同样也可以采用“ABCDE”方法先进行自评。3.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有遗传病史、基因缺陷的人群也需警惕。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器官移植以及有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着色性干皮病、眼皮肤白化病等遗传病史的患者,或者存在基因缺陷的人群罹患基底细胞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因此也需要注意观察身体各部位是否会出现异常的皮疹,有的话需要及时就医。
由于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且转移风险小,非侵袭性生长的基底细胞癌临床疗效是比较乐观的。另外,近期口服靶向药物的落地,也为难治性基底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曙光。以下简要介绍基底细胞癌的一些治疗手段和注意事项:
1.对于复结节型或浅表型的基底细胞癌患者,一线的治疗建议选择切缘为4~5毫米的标准手术切除治疗,此外还可以选择刮除术或者电干燥术。侵袭生长的基底细胞癌患者相较常规手术切除,一般选择Mohs(莫式)手术和分期切除联合术中整体环周及深部切缘评估。2.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低危型患者也可以选择二线治疗方式,如外用咪喹莫特/氟尿嘧啶或者接受光动力治疗,但这些治疗方式容易引起局部皮肤不良反应,且相较于手术治疗,复发风险也较高。3.其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还有冷冻治疗、放疗以及皮损内注射、靶向药物治疗等。4.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注意防晒等。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兼顾安全与疗效,患者也一定要有定期随访的意识。对于罹患高危型基底细胞癌的患者,由于治疗方式选择较为局限,治疗周期也相对较长,患者除了注意日常生活习惯外,也一定要树立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