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有人问:“医生,为什么我的小便会有泡沫产生?我听人说尿里泡沫多可能是肾病,是不是我的肾坏了?”遇到此类问题大家不要慌,尿里有泡,不一定是肾脏的损伤。小便有泡沫可以是正常现象,可能是马桶里没有冲洗干净残留的洗涤剂,洗涤剂溶于水中让尿起泡;也可能是剧烈运动(或劳累)、受寒、发热、精神紧张、近期食用大量高蛋白质的食物等造成的生理性蛋白尿;也可能是尿急时,排尿压力加大,尿速增快,导致尿里气泡增多。当然,泡沫尿也可能是尿路感染、糖尿、蛋白尿等病理结果。
肾病引起的泡沫尿有一定的特点:尿液表面的泡沫比较绵密,且一段时间后并不会消失。尿液中的泡沫,如果很长时间都难以消散,这种情况要引起重视。其实最简单的判断方式是去医院做一个尿常规检查。比起观察尿中的泡沫,规律体检能更准确、及时地发现肾功能异常,而且还便宜。
蛋白质是个好东西,但是不应该出现在尿中。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无法检测出蛋白质,因为肾小管能够回吸收原尿中大部分蛋白质。只有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大多没有症状,而且早期症状较轻,难以发现,只有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泡沫尿现象,类似于啤酒花,人们通常也就是这个时候才会去关注和发现。
尿常规检验技术简单,结果快速方便,是临床最基本的检验方法之一。尿常规化验中,尿蛋白阳性(+)表示有尿蛋白。如果阳性,还用1~4个“+”来大致反映量的变化,“+”越多,表示尿蛋白越多。
但是,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测定是定性检查,检验结果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故在反映尿蛋白量的多少方面准确性不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实验为定量检测,即准确收集24 小时尿液,记录总尿量,混匀尿液,计算尿蛋白含量,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尿蛋白的情况。若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 150 mg 称为蛋白尿。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1000 mg 称为少量蛋白尿;> 3500 mg 称为大量蛋白尿;介于二者之间为中等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出现,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受到损害,对尿蛋白量的准确测定,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诊断、评估以及治疗。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我国现有上亿人患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无法治愈;其病情严重程度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并与临床显著的并发症和不良结局相关。
在普通人群和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尿蛋白可以作为不良结果(如死亡率、终末期肾脏病和心血管事件等)的预测指标。现有的临床实践指南强调使用目前的蛋白尿水平以及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慢性肾脏病定义和分期。 因此,关注蛋白尿、关注肾脏的健康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