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作为呼吸科常用药物一直以来褒贬参半,对抗感染其“战功赫赫”,而谈到其副作用亦“劣迹斑斑”在临床中小医们探讨着如何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抗那些摸。不透脾气秉性的球菌杆菌弧线菌们时,菌们也做出了极力反击,其中一招即“借刀杀人”,这把刀就是抗生素本身。
而临床中我们除了通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来评估疗效外,血液检查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当应用一些抗生素时,药物本身就会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医生对疗效的判断。为何一些抗生素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血液系统呢?以头孢菌素为例,其对血液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样,有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红细胞膜成分发生作用,疏松或紧密结合后,导致新抗原形成最后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偶可附着于红细胞膜上 的抗原和相应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非特异性吸附于红细胞膜上,并发生作用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其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白细胞减少:与免疫机制有关,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成为全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为免疫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覆盖于白细胞膜上致白细胞破坏。
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并发症:机制可能为(1)诱导对维生素K有反应的低溶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证实);(2)产生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出血时间延长可证实)(3)继发于骨髓抑制产生的血小板减少症;(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5)抑制纤维蛋白聚合(6)对双香豆素的潜在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年影响过我们血液系统的抗生素:
1.注射用青霉素钠: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改变为白细胞减少,发生率2%~10%.
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低(0.1%~1%),但临床可见。
3.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有报道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和白细胞减少,较为罕见。
4.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常见嗜酸细胞增多(3.5%),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血细胞比积降低、血小板减少(0.8%)。
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特治星):临床中偶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可有溶血性贫血,凝血功能异常者可表现为APTT延长、PT延长,上述情况较为罕见(0.01%~0.1%)。
6.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白细胞减少偶可发生,但不常见,西力欣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血小板减少及溶血性贫血罕见(0.01%~0.1%)。
7.头孢洛克胶囊:有报道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再障性贫血,但较罕见。
8.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9.注射用头孢他啶(泰得欣):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0.注射用头孢哌酮(先锋必):曾有报中性粒细胞减少。
11.注射用头孢米诺钠(美士灵):偶见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12.美罗培南(美平):偶见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1%~5%)
1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曾有报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血红蛋白降低、全血细胞减少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4.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偶见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
15.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嗜酸粒细胞增多。
16.注射用阿奇霉素(希舒美):血小板减少。
注射用乳糖阿奇霉素(齐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17.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力派):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8.注射用替考拉宁(他格适):有报道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
19.万古霉素(稳可信):偶见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0.1%~2%)
20.利奈唑胺注射液:有报道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1.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可乐必妥):偶见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0.1%~5%)
22.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拜复乐):偶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PT延长
23.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常见可逆性粒细胞减少
24.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科赛斯):常见贫血(>1%)
25.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常见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5%)